![]() 博主最新文章
|
||
![]() 日志正文
|
||
乡间小路 受疫情影响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,其实我的老家并不是概念中的农村,而是大城市中的大城市。但是,多年没有回去,满眼放去,除了建筑物依旧矗立在那里,心底里的旧东西越来越少,不断冒出来的新生事物虽有很大的吸引力,但缺少古典的深沉,很快就会被我这样的老人遗忘。因此,虽然是在大城市,但我形单影孤,十足的一个乡下人,走在大马路上如同走在乡间小路,还要随时躲避匆匆而来的旁人,别以为这些旁人是年轻人,他们只是生活在这里的人。 一日,表弟说带我们去吃潮州特色菜,从家里出来,乘着像吉普车一样的巨大奔驰,一路向东。没多远看到了上海老店“沪江香满楼”的招牌还在,店面似乎更加豪华,但据称口味已经差了很多,过去去窗口选择的小吃已经没了,剩下的自然只有大菜,不过档次还在。小资味十足。 接着就是工体地区,无论是体育场还是体育馆都扩大了不少,据说要与国际接轨,除了现代化设施外,容纳观众人数也大大提高,大概是为了世纪之战。不过,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过去并不太大的场馆,还有在体育场举办的歌星演唱会,唤醒了当代青年热烈欢呼的热情,手持蜡烛点亮心中的希望。以及国足在此惨败被老铁们痛骂的情景,那几次怒吼连警察都赞同。想想那时并没有辅警出来干活,警察也总是和蔼可亲,而秩序虽有失控,但鲜有人进局子蹲着。 过了拥挤的长虹桥就过了东三环路了,按过去的概念,出了三环路就到农村了,不过,这是四、五十年前的概念,如今搬迁能在六环以内还算城里人呢,而三环不仅是属于城里,更是许多现代豪华的新生地,在115路公共汽车拐弯的路口,我们的车也跟着拐了,拐角的对面就是朝阳公园,在里面的另一个拐角,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的家在那里,可惜,我的好友走了有快十年了,不过那里依然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地方,不仅有朦胧青春的回忆,还有一起开心的感受。 表弟在向南走了一段后,拐进了向西的一条小路,并告诉我抬头看看四周,这里的建筑以黑色色调为主,而且建筑物没有四四方方的平整,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怪异形状,这里的地价在京城属于绝对高位的地段,一个数后面有几个零我已经记不清了,只知道是天价。表弟的车停在路边没人敢问,我们也狐假虎威地下车,这样才能看清楼上奇景。 果不其然,梯田一般的楼层中有一尊大佛站在阳台上向外招手,在错落有致的楼景中格外显眼,据说那是歌星王菲的多个住宅中的一个。大佛面向东北,单手向外,睁着眼睛看着楼下的众生,也看着远处的世界,不知心里在想着什么。而王菲藏在大佛后享受安宁,把世尘拒之窗外。 接下来的享受美食,自然又是一番新鲜感受,有一种从乡间小路走出来的感觉,城市的喧嚣被美味压得一干二净,不知不觉地放慢了速度,一晃几个时辰就过去了,在回家之前表弟特意带着众人再次向南,然后向西上了长安街。 因为是假期之前,整个长安街都被装饰起来,建筑物的四周有了灯饰,空场地的花篮引来众多的观众,一年一度的庆典即将举行,首都披上节日盛装,加上还有中秋之夜也赶上时候,更是让百姓忘却烦恼,沉浸在欢乐祥和的美景中。而我就像走出乡间小路,满眼都是新奇。也难怪,数年的隔离使我从曾经的城里人,变成一个连路都不会走的老土,难怪歪歪斜斜地走在乡间小路还时刻担心会掉进沟里。 从长安街一路西行,很快就过了天安门广场,可以看到这时的广场已经被隔离带圈起,已经不像往日可以让百姓随意逗留或行走,就连公共汽车和地铁都是甩站通过。今非昔比,一切都要按部就班,个人意志一定要服从组织的管理。 过了天安门就是西华门,我们的车向北拐去,这条街很安静,路东显然有几个大院是被西护城河和这条街夹在中间的,显然非贵即富,除了国家领导人外,默多克的前妻,那个机关算尽绝不吃亏的邓文迪的豪宅也在这里,看不见门前有任何标志或装饰,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门道。 乡间小路是我出门的感觉,虽然清醒地知道那是安全之路,但走起来提心吊胆还是多了不少生疏,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,但泥泞和不平也会有摔倒的可能,本是平平淡淡,如今却多了一分惆怅,到底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,大概是离开太久了,物是人非。 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