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博主最新文章
|
||
![]() 日志正文
|
||
信与不信 人有脑子,一生中很多细节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下去的,除了个别是本能外,主要是用脑子来指挥行动。而人与动物不同其最大的区别也在于脑容量的差别。脑子正常在成熟之后就会正常思考。从学习开始,积累了他人的经验,增加了自己的判断就有了行动的准则,这个判断就是信的开始。 除了有脑子,人还有一些聪明程度不同之分,聪明人会学习还能记住,能在很短时间内把别人的经验教训总结归纳,变成自己的认知。在学习过程中“信”是最基本的点,没有信就没有可以辨别真伪的标准,更不会有对错的判定。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应该信,主要是信别人因走过弯路而得到的教训和能够成功的经验。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各种说法来的渠道太多了。从别人嘴里得到的和书中引用来的不同,嘴里有短期效应,甚至会有欺骗的成分,但是来的快,也会有很大市场,比如传销就是这样运作的。 不过,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人们更愿意相信所谓地位更高的人所言。就像当一个人拿着简历去找工作,附上他人的推荐信会有更大的份量和更高的说服力,但是要求写推荐信的人级别要高于被推荐人,如果推荐的人级别还高于招工单位的级别则会有更好的效果。这就是信并非绝对来自事实,而有因人而异的差别,这个差别就来自于地位而带来的可信程度。 其实,人的一生就是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往复的过程。有时非常相信,有时完全不信,更多的时候是将信将疑。孩童的时候,相信父母是绝对的,等进了学校,信与不信就会交替出现,对老师所言在小学时期深信不疑,但到了大学相信老师的概率随着自己读书多寡会有不同,甚至怀疑的概率会加大。如果除了知识还加入其它认为的强制概念,更容易搅乱正常人的思维。等进入了社会突然发现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异,也感受到社会与象牙塔之间的完全不同,“不信”会渐渐变成“信”的代言词。这种信与不信在眼前就是现实,而在将来会延伸至信仰。 通常,有些人会对不同的人问同样的问题,而且对任何一种答案都未必相信,这很常见,货比三家是对的,关键是问问题的人既没有自己的经验,也不愿意相信他人,更多的还有信不过的成分在其中。这种人很容易被忽悠,因为他相信的是所谓有资格或有证书的人。 日常中也有一些人自以为有经验,虽然时常也会请教他人,但是得到答案时的回答似乎是自己早就想到了,只不过在此证明一下,不论是问问题还是确定答案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。在很多情况下不太容易与人交流,特别是口气上让旁人难于适应。这或许是一种不太信任他人的交流方式,更多的时候会让人在交流中感到不舒服。 其实,“信”的诚实点在于要确信才行,而人们平时的交流中能有确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,其主要原因是人的个人意志难于真正将交流、或请教的人放在高自己一等的位置,特别是在一个人看似比别人多读了些书,或是在某一件事上表现突出时,忘乎所以是走到极端的描述,而更多的时候将信将疑就是常态。 如果把信扩大到信仰,则会更加难以让人接受,这是因为人在主观上不愿意接受一个不能变的信。信仰不只是信,还要仰视所信之事,也仰视得到确据的理论或代表人物。因为此时的确据应该是不容怀疑的,不光有很多证明,还有很多人的认同。当然,由人所创造的理论除了有时间和空间状态为依据外,也会受到人本身的影响。或许在时间长河中会有变化,但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光能经受时间的考验,更会在应用中加以完善和改进。 因为信在人身上的局限性,人工智能给了人得到信的快速依据,延伸而来也出现了危险的征兆,源于人工智能的自学习能力,如果有确据的基础可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,而如果基础知识有了更多的人为因素则有把路带偏的可能。 OpenAI公司内部人事矛盾的引来的恐慌已经对人工智能有了负面影响,缺少董事会的约束能否把握正确的方向,毕竟靠人的理解有差异,更不要说只靠单人的意愿了。许多事初衷是好的,可做着做着就走样了,利益有时吸引力难以抵抗个人的私心。 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